鬼吹灯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07章 阳谋

第207章 阳谋

    大明使节团上千号人,自然不能全都去高丽京畿开京。

    只有朝廷任命的使节,带领百余人团队前去开京,大部分都停留在了碧澜渡。

    此地乃高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商业港口的特点,人口密集鱼龙混杂,各种消息传播的也非常快。

    但这恰恰如了大明使节团的意。

    他们来的目的是啥?

    宣扬儒家思想,宣示大明宗主国地位。

    自然是人越多,消息传递越快的地方,就越方便。

    而且,以高丽的政体,并非所有的读书人和官僚,都能随意进京。

    反而是碧澜渡这种开放性的港口,更加的方便。

    大明使节团的正使,带着一群精英去开京搞宣传。

    剩下的人就在碧澜渡搞宣传。

    高丽国内的读书人和官僚,听闻大明一次性来了千余人,其中数百人都是儒生。

    有多兴奋可想而知,纷纷跑过来交流学问。

    短短十余日的功夫,这里就聚集了两三千人,并且还有更多人正源源不断的往这边赶。

    双方的交流自然是一团和气融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方孝孺也留在了碧澜渡,不过他对交流学问没兴趣,更多时间用来观察高丽民间情况。

    不过可惜,由于害怕北元截杀使节团成员,不允许私下走动,他也看不到太多东西。

    只能回头和高丽读书人交流起学问。

    他发现高丽读书人,对程朱理学确实有独到理解,但不多。

    干脆就一门心思的宣扬起《华夏简史》,碰到一个人就大谈华夏文明,谈主脉支脉理论。

    结果竟然让他拥有了一大帮拥趸。

    很多倾慕中原的高丽人,自发的团结在他周围,和他一起宣扬华夏文明理论。

    当然,总是有人喜欢标新立异。

    不少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太高调,需要教训一下。

    于是就过来和他讨论学问。

    然后……

    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叫方孝孺的年轻人,是个大儒。

    而且言辞犀利,文章更是一绝。

    这时,不知道谁将他在国内的一些行为和文章,给捅了出来。

    虽然引起了些许争议,但特殊的文风、特立独行的行为,加上从不歧视高丽读书人……

    反而让他更加受到高丽人的追捧。

    尤其是高丽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更是视其为楷模。

    更是有不少人,以方门学生自居。

    这让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在大明自己声名狼藉,跑到高丽反而被追捧。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也确实深受感动,想要传授一些真本领。

    但他更清楚,朝廷派遣这么庞大的使节团,定然有着更深的谋划。

    否则陈景恪也不会特意叮嘱他,不要乱来。

    孰轻孰重他还是能分的清的。

    所以也只是想想,并没有真的这么做。

    不过心里也做出决定,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一趟,将自己真正的学问传下去。

    在开京那边,虽然不如碧澜渡这边热闹,但影响力也不小。

    毕竟能住在这里的读书人非富即贵。

    大明正使带领百余人团队入驻,他们的临时住所,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都有很多读书人来求学,前来拜访的文官更是络绎不绝。

    而使节团的人也没有闲着,摸熟了情况后,开始主动出击。

    去轮番去高丽国子监讲学,拜访当地的大儒交流学问,互赠作品等等。

    高丽王自然很不乐意,一度下令不允许大明使节团随意外出。

    然而很快就在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下,取消了这条命令。

    主要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李成桂,这次也没站在高丽王一边。

    虽然他表面保持中立,但暗中还是比较倾向大明的。

    毕竟大明和北元谁更强,可谓是一目了然。

    也就只有高丽王这个蠢货,还祈祷着北元能翻盘。

    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桂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中立,而是如何借助这个机会获得大明的支持。

    当大明的使节团副使傅安找到他,要求他保护大明使节团成员安全的时候,他内心是窃喜的。

    不过表面上还是装作很为难:“我只是高丽臣子,无法违逆大王的命令。”

    “不过贵使请放心,我一定竭力保护天使的周全。”

    傅安知道他在讨价还价,然而什么都没说,只留下一句话:

    “出发时陛下曾言,大明使节团一千零五十名成员,若有一人遇害,就唯李将军是问。”

    说完留下脸色大变的李成桂,转身离去。

    看着傅安离去的身影,李成桂已是脸色铁青。

    一是没想到大明的态度竟然如此强硬,你们不应该是有求于我高丽吗?竟然还敢威胁我?

    二是傅安就是个八品的小官,而他是高丽王之下第一人,竟然也敢给他脸色。

    他何曾受过这样的屈辱。

    就连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见了他,也要给三分颜面。

    被如此轻视,他心中自然愤怒。

    恨不得马上就改弦易辙,支持北元。

    然而能成大事者,自然不会被冲动冲昏大脑。

    他很清楚和北元合作就是死路一条。

    就算勉强能挡得住北元,那又如何?

    北元肯定会支持高丽王,自己永远都只能当个臣子。

    不过也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要给大明使节团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这里是高丽。

    强龙不压地头蛇。

    办法也很简单,私下给北元人透露一点消息,再稍微引导一下,让他们当街刺死几个大明使节。

    神不知鬼不觉,还没人能知道是自己做的。

    如果能嫁祸给高丽王,就更好了。

    只是还没等他行动,一个谣言就传开了。

    关于高丽王的谣言。

    高丽王不是恭愍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宠臣辛旽和婢女私通所生。

    这是一个陈年旧闻,被高丽王用强硬手段给压了下去。

    现在又重新被人提起。

    而且还多了很多细节。

    什么细节呢,自然是一些大家都喜欢看的细节。

    比如婢女般若多么美丽多么勾人,各种偷情的细节等等。

    吃瓜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更何况还是皇室的瓜,还是大家最喜欢的花边新闻。

    于是,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开,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添油加醋,增加了很多细节。

    比如嬲。

    高丽王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勃然大怒,一边下令严禁谈论此事,一边派人去查是谁传的。

    第一个怀疑对象,自然是大明使节。

    你们刚来不久,这个谣言就传出来了,时机太巧了。

    而且还有这么做的动机。

    但即便如此,高丽王依然不敢直接对大明使节团下手,只是勒令禁足。

    并严禁任何人和他们接触。

    可是谣言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多出了一些别的谣言。

    是北元人故意散播谣言,以此离间高丽王和大明的关系。

    是李成桂干的,他兵强马壮还掌握着财权,想趁乱造反。

    水一下子就浑浊了起来。

    虽然这两种可能性很小,可也不能排除啊。

    尤其是倾向于大明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开始拿着这两条谣言,来为大明辩解。

    这一下水就更浑了。

    本来李成桂正在一边看笑话,心里还嘲笑大明手段太低劣了。

    然而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他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他知道,这肯定是大明干的,为了报复自己,可那又如何?

    没有证据,他能怎么办?

    最关键的是,就算有证据又能如何?

    这就是赤裸裸的阳谋,赌你李成桂不敢投降北元。

    而李成桂心里很清楚,他确实不敢。

    纳哈出是绝对挡不住大明军队的,即便加上高丽也不行。

    等大明打败纳哈出,反手就能将他们给收拾了。

    抵挡?

    效仿渊盖苏文?

    别闹了,渊盖苏文虽然杀了高建武,但面对大唐时高句丽全国上下一心。

    安市城城主和渊盖苏文是死敌,都能放下仇怨携手抵抗。

    再看看高丽内部,大明使节团一来,读书人和文官群体和见了亲爹一样。

    真要打起来,这些人到底是支持谁,还两说呢。

    拿什么反抗?

    这个道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

    就连高丽王那个蠢货也明白,所以他尽管很亲近北元,也不敢彻底得罪大明。

    此时李成桂才真正明白,自己这个高丽权臣,在大明面前确实没有当地头蛇的资格。

    至少现在没有。

    认清了现实,他立即就做出了选择,私下求见大明天使。

    这次来见他的依然是傅安。

    只不过这次傅安的态度和上次截然不同,对他非常客气,言必称将军。

    对他的战绩表示肯定,还直言陛下对他也甚为欣赏,并且还拿出了朱元璋赏赐的一把佩剑。

    “此乃陛下当年征战天下时所配,特赠与将军,希望将军能明白陛下的心意。”

    李成桂自然知道对方在收买自己,可是他依然难以抑制心中的狂喜。

    大明天子是很看重自己的,还赐下佩剑。

    这可是佩剑,代表的意义太大了,他心中难免浮想联翩。

    “天使请放心,某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只要某还在一天,就决不允许高丽与大明为敌。”

    傅安欣喜的道:“如此便好,我一定会将将军的拳拳忠心,告诉陛下。”

    于是李成桂带着欢欣离开了,随后就下令严密监视北元使节的动向,并保护好大明的使节。

    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走,就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高丽王。

    高丽王本来并没有怀疑李成桂,毕竟他也不是真蠢,这么浅显的离间计岂能看不懂。

    就算他看不懂,北元的人也会提醒他的。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谣言是不是李成桂散布的已经不重要了。

    他和大明私下有协议,这才是最重要的。

    肯定是大明得不到我的回应,就准备勾结李成桂造反啊。

    至于证据?

    李成桂自己送上了一记助攻。

    得到朱元璋的佩剑,李成桂自然很激动,时不时就拿出来看一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自然很快就传入高丽王的耳朵。

    这下还有啥好说的?

    高丽王急了,紧急召见大明使节,重申高丽的中立立场。

    然后又私下会见北元使节,向他们求助。

    北元使节自然很高兴,直言可以帮忙将李成桂和大明使节一起杀了。

    然而高丽王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关键时刻再次拖了后腿。

    他依然不敢撕破脸。

    李成桂掌握高丽军权,自身又担任财政大臣。

    大明得到了文官集团和读书人的支持。

    真要斗起来,没有胜算。

    而且就算打赢了又能如何?如何抵挡大明的天军?

    北元人那叫一个着急,就想暗中推一把,派人去刺杀大明使节。

    到时候高丽王就算不想反抗大明都不行。

    然而此时的他们,已经处在李成桂的监视之下,还没等出手就被控制起来驱赶出国了。

    这反而愈加证明了,大明和李成桂勾结在一起。

    但高丽王怂了,非但没有下定决心反抗大明。

    反而再次接见了大明使臣,表示高丽自古就是中原藩属。

    还把《华夏简史》拿出来,重申两国的藩属关系。

    大明使节自然给予了赞赏,然后就顺势提出,让高丽和北元彻底断绝关系。

    高丽王自然不肯,搪塞了过去。

    李成桂也不蠢,自然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和高丽王决裂。

    但自认为已经获得大明支持的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窃喜不已。

    私下广结党羽,准备实际成熟就起兵造反。

    本来他以为大明会直接支持他夺权,但大明使节始终不开口,不过他也不在意。

    开不开口都一样。

    只要大明打败纳哈出夺回辽东,他这边立即就行动夺权。

    然后请求大明册封。

    其实这也是他最初的计划。

    当时他还有些担心,大明会不会不支持他当王。

    现在这种担心完全消失了。

    天子都赐下佩剑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接下来几个月,事情反而平缓了下来。

    大明的使臣不再逼迫高丽王表态,使节团成员整日与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各种谣言也消失了……

    不,高丽王非先王亲生这个消息,依然在私下流传。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大明再传,而是李成桂的手笔。

    只不过他做的更加隐晦,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

    而大明国内,也正厉兵秣马,囤积军需物资,等待着来年开春出兵。

    一举拿下辽东和高丽。

    潭王朱梓,本应在今年就藩。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元璋将其就藩的时间押后了。

    并令其继续在凤阳练兵,还专门派了一文一武两个老师。

    教导他如何用兵,如何保境安民。

    别人不知道朱元璋的打算,只以为朱梓是被同母兄长齐王朱榑牵连,才没有就藩。

    还有不少大臣为此上奏。

    但知道真相的人都明白,朱梓并不是被牵连,而是有更大的用处。

    陈景恪有些摸不清朱元璋的想法,直接找到他,说道:

    “陛下,您真的准备让潭王在高丽建制立国吗?”

    (本章完)

    

    http://www.cxbz958.org/damingcongwanjiudichangsunkaishi/393884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