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请设东宫辅臣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请设东宫辅臣

    奉天殿,朝会。朱允炆命内侍抬出各类新型农作物,百官围着新作物议论纷纷。

    码头时,朝臣多无法上前查看,现在皇上恩准,特意拿出来告诉百官,这些农作物作为祥瑞之物绝非捏造,和在猪身上贴上金箔叫麒麟是两码事。

    朱允炆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每一个朝臣,不要在郑和水师将士封赏问题上下绊子,贬低其功劳。

    “这土豆好啊。”夏元吉掂量着比拳头还大的土豆,满脸笑意。朱高炽瘸着晃了过来,拿起土豆夸了两句,就往袖子里送,老爹说了,这玩意好吃,种出来肯定能卖大价钱,能顺一点就顺一点……朱允熥看着明目张胆行窃的朱高炽很是不爽,于是也加入了顺手牵土豆、玉米的行列,结果被夏元吉抓住,摇晃着喊:“此乃种粮,种粮啊,你也敢拿!”朱高炽很想笑,你丫的都把自己塞成我这样的胖子了,不抓你抓谁,这个时候,体型胖点是优势啊,顺点东西看不出来。

    朱允炆看着几个筐子,刚刚还满满登登,现在咋就寥寥无几了?你们可都是大明朝廷的精英啊,是受过孔夫子教导的君子啊……

    “皇上,既是种子,定不能耽误太久,臣请依时安排种植,以惠天下,不负英烈之牺牲。”夏元吉站出来。

    朱允炆看着心怀万民的夏元吉,微微点头:“不同农作物,有各自的时节,适合的土壤与地域。着令户部与国子监农学院,选出农业人才,于山东、河南、北直隶,先选出玉米、土豆种植区域,至六月、七月,安排专人种植、照管。于两浙、江西,选番薯种植区……”夏元吉欣喜不已,建文皇帝并没有据新粮种而取利天下,而是真正考虑百姓与苍生,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敬佩。

    朱高炽看着框子里不多的番薯,开口道:“皇上,这番薯之名多少有些不妥,是否应换一名字。”朱允炆语气平和:“具体说说。”朱高炽认真地走了两步,哎呀,一个大红薯从袖子里掉了出来,脸不红,手不乱,弯腰捡了起来,直接说:“这农作物并非是其他国流入我朝,而是水师军士远赴不可知之地,历经生死取来之物,再冠以番字……”陈性善站出来:“朱主事所言虽有理,但稍有偏颇。张骞西行,带来胡桃、胡萝卜等物,冠以胡字,只为说明此物源于何处。称番薯为番,百姓们也好知晓,其来自于海外之地,是水师将士拼了命取来的,而不致遗忘。”朱允炆看向解缙、杨士奇。

    解缙轻松地说:“不妨朝廷以番薯之名,民间以红薯、紫薯等颜色为论。既不忘本,也更能让百姓记住。”朱允炆欣然答应:“那就这样定下吧。”朱高炽笑着将红薯收起来,退至一旁,看得朱允炆很想踢他一脚,不想看这几个,看向铁铉、杨荣:“郑和水师封赏问题,需尽早厘定。除考虑其功劳外,还需考虑新种子的功业,不得寒了人心。”铁铉站出来保证:“兵部将日夜轮休,争取在五日内拿出封赏方略,与水师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户部与内阁核对后,报与皇上。”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再次叮嘱:“牺牲的水师军士,应重恤。”铁铉答应。

    夏元吉一边高兴一边肉疼,高兴的是有这些新粮种,大明不敢说杜绝饥荒,但可以肯定一点,大明的救灾能力将远远加强,饥荒来时,死的人将会大幅减少,甚至是不死人!

    肉疼的是封赏事宜,郑和水师,整编两万六千人,一个人一百两,牺牲的重恤,这就是近三百万两。

    户部的去年结余与铸币税所得,算是一下子要清空了。好在今年年景不错,老天没找麻烦,夏收可期,商业可期,总不致让户部困顿了。

    朝会结束。朱允炆在武英殿召见郑和。郑和入殿行礼。看着有些黑眼圈的郑和,朱允炆笑着说:“看来你这一夜未眠啊,怎么,回到家不习惯了?”郑和见朱允炆亲和,放松下来:“皇上,久在船上,突然回到宫里是有些不适应,既没了大海的波涛起伏,也没了一群打鼾声,加上回家喜悦,有些睡不着,也不想睡。”朱允炆体会过那种感觉,后世曾经的绿皮火车,一走几天几夜,到地方之后,睡觉都感觉大地在走。

    “你们两个出来吧。”朱允炆喊道。郑和有些诧异,顺着朱允炆的目光看去,只见朱文奎、朱文垣两位皇子一前一后走来。

    “见过先生。”朱文奎、朱文垣作揖。郑和有些不适应,连忙避开:“不敢当,不敢当。”朱允炆安排内侍搬来椅子,示意郑和坐下:“没什么不敢当的,来,给朕这两个皇子讲讲海上的故事吧。”郑和深深看着朱允炆,心头满是激动。

    对皇子讲述海上故事,无异于引导皇子了解大海,知晓大海的富饶,知晓海外的世界,埋下一颗远航的种子,让他们拥有长远的目光。

    更深层一点,建文皇帝是想要将航海事交给皇子,持续远航下去!这是好事!

    大明之外,有广袤的大陆,有富饶的矿产,有说不出名字的植物,有无穷尽的可能,若是皇子们不知道这些,对大海之事不上心,很可能在建文之后,大明航海事业将陷入停滞!

    “好,好。”郑和明白了朱允炆的用心,知道自己还有机会,还可能再次远航出海,不由得笑起来。

    大海,我郑和与你是命中注定。大海,我将再一次远航,探寻你的秘密。

    大海,大明的船队将一代接一代,驰骋于深蓝之上!郑和看着期待的朱文奎、朱文垣,脸色变得肃穆起来,直接切入到非洲西海岸:“我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甚至做好了十批船队仅有一批船队活着回来的准备……”朱允炆看了看郑和与认真倾听的两个孩子,然后低头拿起一份奏折,这一份奏折是胡濙写的,题目是《请设东宫辅臣》。

    胡濙认为,太子朱文奎已经有了基本的处理政务能力,但依旧年少,尚需约束与教导,然原詹事府的官员兼职不少,难免分心难以教导到位,应设更多的东宫辅臣。

    詹事府官员兼职太多,这倒是真的。比如姚广孝是詹事府少詹事,但他现在人在北平,督造新都。

    杨荣是左春坊大学士,但他还是兵部侍郎,现在兵部正忙,他也分身乏术,胡濙也是东宫官,任左春坊左中允,可他还是国子监司业,因为祭酒理李志刚在北平,监管北平国子监的营造事宜,南京国子监事实上是由胡濙负责……整个詹事府的官员里,经常跟在朱文奎身边的只有两个人,即杨溥与金幼孜,但这两个人身上也有其他职务,杨溥在刑部有职务,金幼孜在都察院也有职务,有时候两头跑,也无法做到随时解惑。

    自册立太子以来,朱允炆并没有设置太子三师、三少。洪武年间,太祖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并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

    后命东宫师傅仅为兼官、加官及赠官。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务并无关系。

    朱允炆考虑再三,三师可以作为虚职,封赏下去。但三少还是需要安排几个,杨荣、胡濙、姚广孝等人一时半会抽不开身。

    郑和功劳甚大,为人正直,意志坚定,又有军略在身,作太子少保是合适的人选,加上他是宦官,可以陪朱文奎入宫左右陪伴。

    至于太子少师的人选,恐怕还得解缙、杨士奇兼任了。太子少傅,就直接让杨溥、金幼孜担任了,至于詹事府官员,可在朝臣中选出。

    朱允炆权衡定下之后,又拿出兵部奏折。兵部任务最重的是厘清与评定水师军士功劳,定下封赏等级,而水师将官的功劳评定,虽然更是困难,但因人数少,反而并不繁琐。

    铁铉建议封郑和为侯爵,朱能、张玉、骆冠英等为伯爵,因张玉牺牲,追封侯爵,其他将官封将军官衔。

    朱允炆看着这一份简易奏报,很是不满意,兵部在封赏问题上,还是小气了太多。

    朱允炆提起笔,先将骆冠英的名字划掉,然后盯着张玉的名字,陷入沉思。

    张玉走了,这对于大明水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军人,一心报国,生死无悔,他全程参与了南美洲的历险,只不过是在返航途中病逝。

    封伯爵,追封侯爵?这个建议很是不妥。若张玉为伯爵,那张辅如何接班?

    要知道张辅现在也是侯爵。总不能让张辅丢了侯爵的帽子,去住伯爵的官邸吧?

    朱允炆提笔批示:封赏各提一级,再议。现在郑和、张玉他们的功劳还没有显现出来,毕竟种子还没有种下,果实还没有出来,许多人对大封赏心有顾虑,甚至还有官员建议只赏不封,等新粮食种出来看结果,再行封赏。

    这种方式稳妥,却容易寒了人心。

    

    http://www.cxbz958.org/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357401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