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 家父隋炀帝 > 四三一章 不拘小节

四三一章 不拘小节

    以杨素的资格、功绩、影响,似乎足以配享太庙,但是没有。

    因为杨广拎得清,到底谁是自己人。

    他当年与杨素交好,为的是借杨素的力量争夺太子之位,而杨素扶植杨广,也是会了干倒高熲,自己成为百官之首。

    最后他们俩都如愿了。

    但是高熲不一样,高熲一直以来心里只有二圣,只有大隋,虽然因为没有杨广,致使杨广动了杀心,但杨广杀高熲,那是私仇,不牵扯任何公事。

    于公而论,杨广对高熲只有敬意,但杨广这个人向来是私事大于公事。

    杨丽华对于杨广的安排非常满意,在她看来,也就高熲这样的家臣、自己人,配得上享太庙香火。

    高熲刚走,长子高盛道立即从长安县令被调入门下省,担任给事郎,次子高弘德担任司农寺少卿,三子高表仁,担任太子右虞候率。

    三个儿子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其中高表仁,娶了杨勇的闺女,本来仕途算是完蛋了,但是耐不住杨丽华和杨铭全力作保,加之杨勇一脉已经毫无复辟可能,所以杨广给了他机会。

    正所谓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宇文恺家族是个人就会干工程,而高熲家里,虽然三个儿子都不怎么上台面,但也远胜其他家族子弟。

    何况老二高弘道,本来就是杨广晋王府时期的老人。

    杨恭仁这辈子第一次离京,离开之前,少不了一些应酬场面。

    而与他一起去巴蜀的,还有他的妹夫燕宝寿,所以杨恭仁这段时间一直带着妹夫,参加各种宴会。

    燕宝寿心里也明白,他到底沾了谁的光,私下里,闺女小棠已经派人跟他打了招呼,上任之后,事无巨细,不要等太子询问,要学会主动汇报。

    这一点,不是杨铭安排的,而是燕小棠自作主张。

    魏征的婚礼早就结束了,杨铭只是调侃了一番魏征,赏赐了一些财物,并没有放在心上。

    故意去疏远一个人,才能让对方竭尽所能的讨好你,向你示忠,而不是刻意亲近。

    魏征眼下还配不上杨铭的亲近,他还任重道远。

    三个人三种心思,何况东宫有一万多人,这么多人不是靠嘴巴去管的,靠心计。

    年关将近,杨广的意思是,西南行台这帮人,过了年再走,算是一种恩赐吧。

    毕竟正月离家,按照迷信说法不太好。

    于是杨铭便有了时间,召集这帮未来巴蜀地区的主官议事。

    杨广将这件事全权交了给儿子,因为他和宇文恺、阎毗、皇杜议等人,在谋划驰道这项工程,外加过了年,他要去洛阳。

    杨广是闲不住的,将来还会不停的巡游,所以今后西南道行台的事情,得靠儿子来管理,这就是为什么杨铭是尚书令。

    东宫,西南这帮人全都到齐了,其实也就史怀义一个人不在京师,就他是大老远赶回来了,接任他留下的上党太守位置的,叫卢璋,看姓也知道是谁家的,主动抹账的好处,仍在延续着。

    酒过三巡之后,开始谈正事。

    杨铭首先看向杨恭仁:“巴蜀的事情,今后就托付给恭仁了,能做主的事情,你都做主,做不了主的,你再告诉我,我给你做主。”

    他是在暗示杨恭仁,巴蜀不是你说了算,是我说了算。

    杨恭仁干了这么多年吏部尚书,他能听不懂这话什么意思?闻言笑道:

    “太子放心,巴蜀一应事务,臣必当时时请示殿下,以策万全。”

    杨铭点头道:“当年蜀王杨秀留下来的总管府,如今仍是空置,行台省便将此处做为官署,稍微收拾一下就可以,没必要再建官署。”

    “这是自然,”杨恭仁点了点头。

    杨铭环顾众人一圈,笑道:“诸位即将远赴巴蜀,担任新职,对巴蜀将来之事,心中可有计算?”

    这时候,裴熙载开口道:“臣以为,巴蜀情形复杂,行台省是否可以考虑,招募一些当地世家子弟,帮助处理事务?”

    “熙载之言,很有必要,”杨铭认同道。

    实际上,这是他俩私下约好的,纯属搁这唱双簧呢,像杨恭仁和王士隆,已经看出来了,但也有人看不出来。

    杨铭继续道:

    “西南的病根,归根结底在于世家于暗中对抗朝廷,不缴赋税,隐瞒户籍,虚报田亩之数,又与当地官员勾结,上下齐手,盘剥民脂民膏,私吞国帑国财,诸位此番远赴,务要以此为重心,官员该抓的抓,世家该杀的杀,不要留情。”

    殿内几人点头应声,却也是各怀心思。

    巴蜀那地方,上到太守,下至县令佐官,都是朝廷任命的,这些官员以出身关中居多,其它地方也有,就是没有巴蜀本地人。

    如果将来查到一些官员头上,到底抓不抓呢?抓可是要得罪人的。

    所以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裴熙载和史怀义,因为他们一个是行台刑部尚书,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管判,一个管抓。

    大隋的兵部,是管军队后勤的,军权几乎没有,都掌握在十六卫大将军手里,但是行台省兵部尚书,可是实实在在的掌管军权。

    所以杨铭才会让史怀义去,因为这是纯纯的自己人。

    裴熙载道:“巴蜀官场需要整顿,这是毋庸置疑的,小病小治,大病大治,总之要让他们知道,朝廷整顿巴蜀的决心。”

    杨恭仁却提出来不同意见:“巴蜀之弊,旷日持久,朝廷向来都是宽松对待,有些官员被腐蚀,也是迫于无奈,有时候也不能一篙子打倒一船人,有些人,虽有小过,但也是可以再给机会的嘛。”

    他这话是在暗示杨铭,三十六个郡,三十六个太守,那都是有背景的,真要查,他们都有问题,但不能都查,拎出几个来意思意思,给其它人敲个警钟就可以了,真要大张旗鼓,他们下去也不好干。

    “恭仁老成之言,”杨铭点头道:“形势如此,绝非全是官员之过,有些是可以酌情通融。”

    杨铭是完全赞同杨恭仁观点的,正所谓法不责众,巴蜀那帮地方官也不是吃素的。

    武都太守杨文恩,这是尚书左丞杨文思的弟弟,遂宁郡太守杜衡,京兆杜的,新城太守李端,李靖的大哥,巴东太守梁洋,北周蒋国公梁睿的儿子,宇文泰的外孙,犍为郡太守唐鉴,杨铭东宫右卫副率唐俭的爹,义城郡太守史武刚,闺女给李渊做妾.

    眉山太守眼下还不是二郎神,而是姓韦。

    只要是一郡主官,都与朝廷有所牵扯,你办谁都不合适。

    比如李端,杨铭真能下得去手?那李靖能乐意?

    所以啊,主官没事,那就是副官顶罪,再加上一些县令,基本上就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刚才熙载那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杨铭道:“诸位对于巴蜀来说,都是外人,所以治理巴蜀,还是以当地治当地,遴选一些世家子弟进入行台官署及各郡、县衙门,很有必要。”

    王士隆这边,完全是秉承了杨广的意思,于是直接建议道:

    “巴蜀科考举才,历年以来多是走形势,臣这段时间,调取了巴蜀几年以来的举人名单,发现一个弊端,各郡上报的举人,没有一个是出身巴蜀,臣以为不妥,似乎应该适当放宽,每郡三个名额,至少都得有一个,是巴蜀本土出身。”

    杨铭也查看过这些记录,巴蜀这么多年的科考报上来的举人,全特么是官宦出身,改了户籍就以当地举人身份入仕,当官后再把户籍改回去。

    这种现象朝廷也不是不知道,但朝廷一直没有纠察,毕竟回避巴蜀是中原数百年的老传统。

    但是眼下,杨广想要纠正了。

    而王士隆的建议,虽然有砸巴蜀地方官饭碗之嫌,但还算温和,毕竟三个里面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不算伤筋动骨。

    于是杨铭沉声道:

    “一个太少了,这么多年,他们在下面也该吃饱了,如今朝廷要整顿巴蜀,他们若是不配合,那么以前吃了多少,就给我吐出来多少,三个名额,必须有两个出自巴蜀本土,县衙一级佐吏,十人出当地,郡一级,二十人,这一条,你们下去之后立即就办。”

    众人对视一眼后,纷纷应声领命。

    佐吏没有品级,大多是临时工,给他们一碗饭吃,世家并不在意,而杨铭也是先把这个回避巴蜀的铁门打开一条缝隙,以后再慢慢越开越大。

    不让巴蜀人当官,断了人家的上升渠道,人家不跟你对着干,跟谁对着干?

    朝廷想要与巴蜀地方势力和解,就得先给人家点甜头。

    杨铭用屁股想,也知道杨恭仁他们下去会怎么干,卖官呗,虽然佐吏不是官,但也得花钱买。

    但这个,杨铭无法阻止,因为买卖也是一种社交关系,先与当地世家交好,适当给点好处,等到拉近关系之后,咱们再算账,这要比直接下去算账,温和许多,遭到的抵触也会少很多。

    干事实,从来都是厚黑引路,只要能让国家、百姓得到好处,官员自身是否良善之辈,其实从来都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http://www.cxbz958.org/jiafusuiyangdi/364527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