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 假太监:从攻略贵妃开始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幸福刚开始

第三百三十二章 幸福刚开始

    四月下旬的天气,有些闷热。

    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组成一个个陌生而和谐的小村子。

    这样的移民村,每个县多达二百到三百个。

    具体视地形和田亩数量而定。

    说是陌生,因为原住民都不在了。

    大伙儿都是新人。

    从人去楼空,到人满而兴。

    只是搭把手,出一膀子力气的事儿。

    垮塌的房子,重新建。

    年久失修的,翻修一新。

    近半个月,各个村的移民在新人村长的带领下。

    一起劳作,一起分房。

    大家原本空着两手来的。

    如今的房屋,田亩,包括一人一担粮食,一家一把锄头,一把菜刀,一把镰刀,两套被褥。

    都是东宫,长公主免费发放的。

    家家财产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就少了嫉妒和攀比。

    偶有争吵拌嘴,也在村长的调解下,很快就握手言欢。

    不患寡而患不均。

    和谐,建立在最基本的公平之上。

    月塘村,就是这样的移民村。

    村口有棵三四人都合抱不过来的皂角树。

    树下有一副大大的石碾子。

    北面,是公有的晒麦场。

    南面,是五亩大小的一片荷塘。

    东西方向,更有终年不息的溪水流进流出。

    荷塘月色,因此得名。

    月塘村的移民,对新家喜欢的不得了。

    那么大的皂角树,全村人洗衣服都不愁用了。

    虽说集市上有更好的肥皂和香皂卖。

    大家刚被收容到雍丘,集中洗澡、理发、等待分配的那三天。

    每家都发了巴掌大一块肥皂,确实比皂角更好用。

    但想到一文钱一块,村长家用的香皂更是三文一块。

    大家伙儿就舍不得买了。

    全家都没几件衣服,节约成习惯了。

    荷塘,当然也是公有的。

    可每年养的鱼儿,采的鲜藕,不是家家都有份儿么?

    更别说,夏日晚上。

    在荷塘边,大皂荚树下纳纳凉,吹牛聊天。

    那是别的村,羡慕都羡慕不来的福分。

    距离麦收,还有十天左右。

    趁着清闲,不少人搬着板凳,一早儿就跑来占位子了。

    因为,每天晚上。

    年轻的村长于忠福,都会给大伙儿讲讲东宫的规矩。

    当然,男女老幼最喜欢听的。

    是小于村长退役前,跟着长公主,杨长史策马杀敌的故事。

    令百姓们扼腕叹息的是。

    作为一队之长的于忠福,却在前不久的京郊大战中。

    失去了一只右胳膊。

    要不然,凭借他的战功,升个小旗官,都妥妥的。

    大家喜欢听于忠福打仗的故事。

    也是想从那一次次胜利中。

    找回自己的信心。

    二十多里外的两面坡,隔着小运河就是辽鞑子的活动区。

    好不容易有了新家。

    大伙儿不想再过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了。

    长公主的飞燕军,杨长史的日月新军每次都战无不胜。

    所有人都衷心希望。

    他们有一天,能把辽鞑子从京畿之地赶走。

    赶到江北去,赶回鞑子们的草原老家去。

    飞燕城和京南五县,如今人口都过了八十万。

    不论是飞燕军,还是日月新军,都不愁兵源。

    大量的伤残官兵,或者独子,亦或是家中顶梁柱,都被劝退了。

    他们拿着丰厚的退伍金,下到基层,至少都是个村长、镇长。

    这些人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懂规矩,有纪律。

    他们是稳定新得之地的重要基石。

    宣讲东宫的条例和战绩,也起到了稳固人心的良好作用。

    当于忠福拎着心爱的铁皮水壶,走来晒麦场的时候。

    大伙儿都热情地问候欢迎。

    “哈哈,村长,您今儿可迟到了哟!”

    “就是,小于村长,咱们还等着听你讲两面坡伏击战呢!”

    “那啥,村长,咱们家草儿长得多水灵,肥水不流外人田。”

    “您看……”

    “可拉倒吧,董家婶子,你家草儿除了胸大屁股大,能有我家桂花水灵?”

    “得了吧,李家的,桂花才多大?来月信没?”

    “咱农家人讲究个啥?”

    “不就图个胸大屁股大,好生养么?”

    “哈哈哈哈!”

    ……

    于忠福还不到二十岁呢,被搞得面红耳赤的。

    村里人,实在太热心了!

    这才相处几天?

    说媒的都好多起了。

    桂花那丫头他见过,羞羞怯怯的确实挺漂亮。

    可人家才十二岁好吧?

    草儿妹子年纪倒合适,可那张大脸盘子粗眉毛。

    比娘子军女兵,还生的五大三粗呢!

    真不是我的菜啊!

    董家婶子,对不起了。

    “各位各位,说媒的事儿不着急。”

    “来日方长……哈哈,来日方长!”

    “今儿,我去了涌泉镇开会。”

    “长公主体恤大家耕作不已。”

    “特意拨下一批大牲口。”

    “我们月塘村分到了五匹驽马、两匹骡子,三头犍牛。”

    “算是第一等的待遇。”

    “隔壁的瓦田村,还少了头耕牛呢!”

    大家伙儿顿时被吸引住了。

    都知道前线还打着仗。

    大牲口可是宝贝。

    原本就算有的,也被辽人抢了吃了。

    村里近两千亩耕地,光是靠人力,绝对种不完。

    就算有了十头大牲口了,农忙时节,也远远不够。

    但有总比没有强吧?

    五个县,一千多个村子。

    东宫上哪儿?去找足够的大牲口去?

    好在,北方就种一季麦子。

    秋天只种些杂粮、蔬菜。

    很多人都懒得翻地,直接在麦茬子地里刨坑下种了。

    当然,能深耕一回,自然是最好。

    有些老农就急切的问道。

    “村长,大牲口怎么分配呀?”

    于忠福哈哈笑道。

    “长公主体恤大家,把军中的驽马都分配下来了。”

    “希望大家多多珍惜。”

    “大牲口是村里的共同财产。”

    “我打算挑两个懂行的老人家来照料。”

    “当然,如何使用,大家抽签,轮着来。”

    “到了入冬前,听说还会下拨一批,直到够种麦子才行。”

    “这样,每家每年,交两斗精粮或者五斗杂粮。”

    “就算大牲口的使用费。”

    “当然,我这个村长,两位养牲口的老人家一年的嚼谷。”

    “也就不另外征收了。”

    “这个,跟一亩地一斗麦子的年税不搭噶!”

    晒麦场上,顿时爆发起一镇欢呼声。

    长公主征收的税赋,已经很低了。

    人头税,秋粮税也没了。

    

    http://www.cxbz958.org/jiataijianconggonglveguifeikaishi/326696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